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

劉興健—蜻蜓谷生態農場

文/鄭雅云、圖/童智偉
※本文刊於《豐年》雜誌61卷第6期(100年3月16日)








友善耕種,一定要花費高成本嗎?一定要投入鉅額資本,才能嘗到收穫的果實嗎?蜻蜓谷生態農場主人、東勢果農劉興健在九二一地震後開始嘗試友善耕種方式,到各單位聽課,融合自己的想法,自創「草木共生」栽培方式,讓長年受化學藥劑破壞,已奄奄一息的土地逐漸恢復生息。如今踏進農場,滿園綠意首先映入眼簾,空氣中充滿植物的芬芳,蛙鳴鳥叫此起彼落…不知道的人絕不會相信,這不是什麼重金投資的休閒農場,而是一座只有夫婦兩人經營的專業果園。



蜻蜓谷生態農場一景



接手父業,注入新意
劉興健年輕時在外工作,921 地震前回鄉接手父親的梨子園,那時慣行農法已十分普遍,過量用藥、用肥的結果,害蟲有了抗藥性,病蟲害問題不但沒有改善,土地也奄奄一息,產量自然不好。當時的習慣,卻覺得水果長不好,一定是肥料用得不夠,於是剛接手果園的劉興健也花了大筆肥料費用,收成卻不見改善,「反而把樹木淹死了」。

921 地震後,大地反撲的力量使劉興健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;民國 94 年起更到特有生物中心受訓,擔任生態解說員。種種體驗,使他深感環境生態的重要,於是開始在農場中種樹,也建造生態池復育蜻蜓和青蛙-這兩種生物都需要乾淨無污染的生活環境,可以作為農場的環境指標,農場的名稱也由此而來。在耕作上則減少農藥的使用,蟲子一多,天敵就跟著來,園中自然形成比較平衡的生態體系;另外作物的安排也趨向多樣化,除了梨子以外也種柿子、蔬菜,避免大量種植單一作物,病蟲害問題也就減少許多。


草木共榮,元氣大地 劉興健說,很多農人一看到鳥巢就趕緊將之移除,這是很可惜的事,因為母鳥會捉蟲子、蛾類來哺育幼鳥,除非是無蟲可捉,鳥兒才會去吃水果。至於另一個令農人頭痛不已的問題-雜草,劉興健就採取一貫的自然態度。

劉興健認為,雜草之所以成為「草害」是因為會消耗養分以及管理不便,除此之外,果樹與雜草共生其實有諸多好處:「草是大地最自然的有機質來源,果園內雜草密度越高,有機質越豐富,果樹長得越好;雜草不但能避免表土流失,亦可保溼、控溫、保肥、鬆土、透氣、濾水,還能繁衍大量微生物,並代謝土壤中過量的鹽基與毒素。」他自創的草木共生農法,解決了管理不便的問題,並且善用天然資源,省下不少資材費用;土地恢復健康,收成也變好了。


用心管理,益添甘甜 使用草木共生栽培法,一開始並不被看好,園中雜草茂密的樣子,使他經常碰到或訕笑或質疑的詢問:「是不是不打算種了?」他一路堅持至今,不斷學習、檢討,直到消費者反應梨子變好吃了,才逐漸被眾人認同。種出來的梨子,外觀賣相較差,不過味道很好,除了甜度、脆度佳,還有梨子本身特殊的風味,和用荷爾蒙催大的那種死甜完全不同。梨子的品質改善,也直接反應在獲益上。4 年前劉興健開始嘗試少量「直銷」,直接將梨子賣給顧客。直銷的價格比市場零售價低、但又高於行口批發價,只要做好冷藏保鮮即可;利潤回到農人身上,許多消費者也藉由參觀農場,對產品更加瞭解、信任。這一兩年直銷的量逐漸穩定,已達年產量的三分之一。

除了利潤增加,稍微減緩了經濟壓力,劉興健說,更大的收穫是生活品質提昇了。過去使用慣行農法,果園中塵土飛揚、充斥化學藥劑刺鼻的味道,而且光禿禿的表土會反射熱,夏天工作起來窒熱難耐,加上全球氣溫升高,悶熱的果園很容易將果實催熟,造成提前落果、腐爛,而採用草木共生栽培後,因為草能調節溫度,工作起來更舒適;在自然生態良好的環境中工作,更讓他覺得「每天都在工作中享受生活」,這種生活、心靈上的體會,是金錢利潤所無法換取的。




【農場主人的話】 農場自創的「草木共生栽培法」以多年生、溫帶果樹最為適合,不適用於短期蔬果與熱帶果樹。與眾不同的是,可以減少一般慣行農法五分之四的化學肥料用量,餘五分之一的肥料用量主要是用來刺激雜草生長。
草木共生栽培法不用殺草劑、不除草,只在雜草長到一定高度以後將草輾平,方便管理作業,還能省下砍草機的油料與刀片費用,相當經濟;且成熟的草腐熟後就是最天然的有機肥。


1 則留言: